GB/T 17626.5-2019《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是中国关于电气和电子设备抵御浪涌(冲击)干扰的重要国家标准。它等同于采用国际标准IEC 61000-4-5:2014,并于2019年6月4日发布,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取代了之前的GB/T 17626.5-2008版本。
以下是对该标准关键信息的梳理:
标准名称: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Surge immunity test)
标准号:GB/T 17626.5-2019
发布与实施日期:发布于2019年6月4日,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归口单位: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6)。
标准状态:现行有效。
替代关系:完全替代GB/T 17626.5-2008。
采用国际标准:等同采用IEC 61000-4-5:2014。
该标准旨在为电气和电子设备建立一个统一的基准,用于评价其在遭受来自开关瞬态(如电力系统开关操作)和雷电瞬变过电压引起的单极性浪涌(冲击)时的性能。
适用范围:适用于与建筑物外的网络或电网连接的各类电气和电子设备,例如:
通信设备
计算机网络设备
电力电子设备
工业自动化设备
家用电器等。
需要注意的是:该标准不用于测试设备耐高压的绝缘能力,也不考虑直击雷雷电流的直接注入。
标准依据严酷程度规定了不同的试验等级,主要针对线-线耦合和线-地耦合两种模式,并给出了推荐的试验电压等级。例如,线-地耦合的试验电压范围可从0.5kV至6kV。
试验设备:主要使用组合波发生器(CWG) 产生规定的浪涌波形(如1.2/50μs开路电压波、8/20μs短路电流波),并通过耦合/去耦网络(CDN) 将浪涌信号耦合到受试设备(EUT)的相应端口,同时隔离其他非受试设备。
试验波形:标准详细定义了浪涌波形(如1.2/50μs电压波、8/20μs电流波)的参数及其校准方法。
试验程序:一般要求在每个选定的试验点,对EUT施加正、负极性各5次的浪涌冲击,每次冲击间隔约1分钟,并观察设备的工作状态。
GB/T 17626.5-2019相比2008版进行了较多修订,主要包括:
变化类型 | 具体内容 |
删除内容 | - 删除了部分引用文件(如GB/T 4365, IEC 62305等) |
增加内容 | - 增加了3个新定义:耦合/去耦网络(CDN)、波前时间(Tf)、电源端口 |
修改内容 | - 修改了2个定义:对“持续时间”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定义(针对1.2/50μs电压波、8/20μs电流波、5/320μs电流波) |
结果评估:试验后,应根据受试设备的功能丧失或性能下降的程度进行分类评估。若设备在试验中未出现性能下降、误操作、数据丢失或损坏等异常,或虽出现短暂异常但在干扰停止后能自行恢复且满足规定的性能要求,则视为通过试验1。具体的性能判据通常由相关的产品标准或制造商与用户协商确定。
试验报告:报告应详细记录试验条件、配置、等级、结果以及任何观察到的现象,确保测试的可追溯性。新标准特别强调试验报告需包含试验布置和EUT布局的示意图或照片,以及所有被测电缆的类型和长度。
七. GB/T 17626.5-2019应用与重要
该标准是电磁兼容(EMC)测试的基础标准之一,对于:
确保电子电气产品在真实浪涌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帮助制造商满足市场准入和法规符合性要求(如CE认证、FCC认证等可能参考或引用此类基础标准)。
减少因浪涌冲击导致的现场故障和客户投诉。
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器设备、工业控制设备、医疗器械、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品设计和认证。
对于测试实验室和工程师,在依据本标准进行测试时需特别注意:
耦合/去耦网络(CDN)的校准是新版标准强调的新要求,需予以关注。
仔细理解和执行新版标准中关于屏蔽线试验配置和测试方法的调整,例如双端接地和一端接地屏蔽线的不同处理方法。
对于双重绝缘设备(无接地端子),新标准规定不施加线-地的浪涌。
在选择CDN时,需满足EUT的额定电流要求。
创京检测严格按照ISO/IEC17025打造实验室管理体系。公司拥有独?核心实验室:10米法电磁兼容实验室、3米法电磁发射半电波暗室、3米法全电波暗室、电磁干扰屏蔽室、静电测试屏蔽室、电磁干扰抗扰度屏蔽室、电?安全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振动运输实验室、光学实验室、高频手术设备检测实验室、超声设备检测实验室。可随时迅速响应各?业客?在各领域的不同需求,提供近距离、本地化的专业服务。